早上天氣很好,值得期待一天的行程,跟鬼打牆一樣,我們又從藍色清真寺開始。
從藍色清真寺的屁股繞過去,發現長長人龍。
原來這些都是要參觀的遊客。有旅行團也有自助觀光的遊客,延綿到正門口的人龍讓我們放棄一早參拜阿拉的念頭。
在中庭逛了一下,看一下有關可蘭經的看板和聖地麥加的照片。
轉而到第二個景點:對面的聖索非亞大教堂(Ayasofya Müzesi)。聖索非亞大教堂也是排隊中,但是看起來好一點,畢竟是要收錢的景點。
跟歐洲一樣,觀光景點的廁所是要收費的(嘆)。
聖索非亞大教堂門口看到三天的博物館參觀券還能快速通關,預計要參觀托卡比皇宮和考古博物館,其實門票加起來也差不多,我們就買了(85tl,連年漲價,本來是72tl)。
快速通關節省不少時間,進入聖索非亞大教堂不能帶腳架,必須先寄在管理室,離開前再過來拿。
卡片後面會貼上貼紙表示。
聖索非亞大教堂本來是希臘正教的教堂,始建於西元360年,但幾經祝融和暴亂,到西元537年由查士丁尼大帝命令重建才完工。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,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(西班牙)取代之前,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(網路資料)-目前最大的教堂是梵蒂岡。鄂圖曼帝國信奉阿拉,把教堂改成伊斯蘭建築,目前是美術館。由於剛開始是教堂,沒有像是一般清真寺一樓的寬闊,也沒有地毯。
(這邊的貓過得很自由)
應該面對聖地麥加的祭壇,有點偏右,也是這個原因-但挑高50公尺的大廳很有聖靈充滿的感覺。大廳的吊燈很別緻,想必是想要模仿古代煤油燈的狀態。
目前大廳又在整修,更為擁擠。
聖索非亞教堂的牆壁充滿回教流行的裝飾花紋,也有馬賽克鑲嵌玻璃。仔細看會發現,除了阿拉伯文字構成的花紋和花花草草外,同時多了很多奇妙的東西。
像是被星星遮住臉的六翼天使,或是十字架。考古學家還很認真的把一些牆壁清理,發現聖母瑪麗亞和耶穌的畫像。
(隨處可見天主教的裝飾)
牆壁上跟一般清真寺一樣,也有兩塊圓圓的板子寫著真神阿拉和穆罕默德的名字。考古學家把聖壇中間的圓頂清乾淨,露出聖母子的畫像,很有異業結合之感(笑)。由於不是教徒,就覺得這樣的景致挺妙。
人潮洶湧的大廳,其實不好拍照,不過小朋友也沒那麼樂意拍⋯⋯
也覺得阿拉和聖母子畫像挺配的吧?
此外大廳有附設圖書館,目前也在整修。
朝拜之時,蘇丹國王以及皇親貴族有專屬位置,這樣晚來都沒關係(誤)。不知道當時大家是多麼熱衷一天五次的拜拜?只能靠想像,教堂裡滿坑滿谷的遊客一起跪下對著麥加拜拜(笑)。
二樓有更多被隱藏的聖人壁畫,從大廳入口的左手邊就能走到二樓。
二樓環繞著一樓,形成一個很漂亮的迴廊。記得回教要男女分開拜拜嗎?當時男士就在一樓拜阿拉,女士則要到二樓拜。
(二樓的大理石門-可能是羅馬浴場的關係,都覺得奴隸真是神奇又好用!)
壁畫看起來很遠,二樓有很貼心的放大版可以細細品嘗。當時的馬賽克都是穿金戴銀,閃亮亮的希臘正教壁畫,風格和記憶中那個貧困的中世紀壁畫完全不同,但雙眼失神和比例不合理倒是相似,當時人都會幻想失焦的神像是在看自己吧?
除了天主教壁畫,回教的陶瓷壁畫也是參觀的重點。常常在牆角或是不起眼的地方,跳出一塊美麗的壁磚,都是工匠一筆一劃畫出獨一無二的作品,配色依舊走花花草草的風格。
參觀時發現回教很追求對稱的美感和圓頂的完美度,即使窗戶和圓頂的大小不是那麼符合,依舊在牆壁畫上窗戶以求對稱。
(從二樓的窗戶可以看到藍色清真寺的六根尖塔)
真覺得回教世界的數學很好,才能搞出這麼厲害的圓頂和壯闊的建築物-而且奴隸真正好用啊(誤)!
正面第二個門進去的左側有個柱子上有洞,稱為濕柱,據說可以許願。遊客排得很認真,絕對不會錯過—身為專業的遊客當然要來排隊許願一下(笑)。許願的方式是,右手大拇指插進去洞,然後手掌平貼轉一圈,若大拇指濕掉就表示願望可實現。
等到排到的時候,因為要做的事情很多又要拍照,注意力都集中在照相,根本也忘記要許願(掩面)。果然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歡許願呀!
出口還有一幅圖,但常常有人會直接走過去。於是面對出口的牆上,有貼心的鏡子反射出口的圖給遊客看。不覺得耶穌好小隻,真是可愛!當時人們並沒有發現嬰兒的頭比較大,反映出來就是有種不協調感,直到文藝復興時期,才察覺到真實比例很重要,會影響整體的協調感。
出口附近還有個小庭院,放滿棺材-這段旅程根本就是棺材考察之旅(大誤)。這些應該是皇族的棺木,與華人的傳統略有出入,瞻仰過世之人的棺材似乎有崇拜的感覺。還好我也不是那麼迷信,畢竟木乃伊我都看過了(笑)。只是這樣大辣辣的擺著,有些怪-也許是因為我跟蘇丹不熟?
教堂外的日晷,是古代的時鐘-最好我看得懂(笑)。對於時間的概念,我覺得土耳其人算是優秀的。不只是因為要追上歐美的腳步,回教一天五次拜拜也是要準時的!
中午在電車走的Yeniçeriler Cad. 、臨近聖索非亞大教堂的餐廳Sultanahmet Köftecisi用餐,是西元1920開的小餐館。侍者招呼我們到二樓窗邊正好可以看到聖索非亞大教堂的位置。跟台灣小吃店相似的小巧,紅色木頭圍繞窗框,外頭灑滿混著歐亞血液的陽光-感覺上這印第安納瓊斯會出沒的餐廳(幻想)。
點了烤肉和沙拉,簡單的一餐。
結帳完,還會一人給一個紀念錢幣,據說放在錢包裏可以招來好運。
接下來是隔壁1864年開的美麗甜點店Hafiz Mustafa,半陷入地面的一樓櫥窗充滿美麗甜食的擺飾,呼喚著我們。
每次到一個隨便一間店都是一兩百年老店的城市,難免會幻想古人在此悠閒用餐的景象,都覺得很有趣(笑)。
半陷入地面的一樓,窗戶透出半邊微光,地底的陰涼沖散了陽光的酷熱。即使是初秋,伊斯坦堡還是挺熱的。
店內擺各式小點,真覺得亞洲人的想法都蠻像的,長得很像叉燒酥之類,但食材則是我們不常見的開心果。
甜點當選厲害的kazandibi雞肉絲麻糬,真的跟網路上所講的好吃,淡淡的雞肉香氣,絲絲混著起司的感覺、鹹甜恰當,繁複又精緻的口感馬上就征服我的味蕾—連我這個討厭麻糬的人都覺得「這麻糬也太好吃了」!再次證明土耳其菜好優!異國旅行的時候最怕想念台灣的食物,想不到這次連這個念頭都沒有-可能亞洲都流行吃相似的食物,才沒有思鄉的感覺吧?炎炎夏日還點了冰冰涼涼的櫻桃冰沙來喝喝。巧克力蛋糕有點甜膩,感覺開心果加了較多油了些,或者說台灣人喜歡清淡又有深度的甜點。土耳其咖啡則是酸澀,可惜沒有去可以算命的咖啡店,不然就能一窺命運了。
下午先逛了地下宮殿,才回去逛藍色清真寺。
宮殿在電車走的獨立大道、跟餐廳同一邊的廢墟後面,『仔細』看會看到有人排隊,其實很不醒目(10tl)。
地下水宮殿(Yerebatan Saray)意思是沉沒的宮殿,是336條石柱構成的地下空間,是規模最大之一的地面蓄水池。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於西元527-565年統治時期所建,作為當時伊斯坦堡市民日常飲用水的來源之一。(網路資料)
走下樓梯,樓梯旁有付費cosplay照相,可以裝扮回教人士。
眼前諾大的地底空間,是彷彿毫無盡頭的柱子群構成極深的迴廊。沿著木頭走道動線可好好地繞一圈,走著走著腦中不斷冒出「古代人好聰明呀!」的讚嘆。
(正常版和增光版)
柱子和柱子之間略有不同,有些有花紋,有些則沒有。這些石柱都是由帝國各領土的古老神殿運送過來,由七千名奴隸施工而成-萬能的奴隸(嘆)。
其中也有可以許願的柱子,當然不免俗地大拇指伸進去轉圈許願囉!
蓄水池的底部目前的狀態是魚的天堂,充滿許多鯉魚。
走到底會看到兩顆梅杜莎的頭被壓在柱子下,是1985年修復地底淤泥時發現,看來是拿來驅邪,但是梅杜莎應該一隻就夠用了吧?
又到藍色清真寺逛了一下,遊客比起早上少非常多。白天與晚上的光線,讓清真寺裡的氣氛略有不同。
白光下的圓頂,顏色呈現清新,花紋清明,優美之感更勝夜晚。晚上的圓頂相較下略微濃豔卻拘謹。真覺得藍色清真寺是個很適合發呆的旅遊景點。循著花紋一路向上,不免著迷。
白天還有美麗的鑲嵌玻璃可看。
傍晚轉往Eminonü尋找可以遊覽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遊船。到了碼頭,就會很多人拉客。很快我們就決定了(10tl)。搭船的碼頭不在這裡,在橋的另一邊,招攬的人員先把大家集合,再一起接駁過去。等車的時候,旁邊也是說中文的,原來是參展的大陸人趁著空擋時間遊覽。不知為何跟他們一起,反而小小的安心?如果是按照旅館的DM,可能要20歐元吧?但我很懷疑內容是一樣的,不過我們只想要坐船逛逛,也不想多想。
招攬的人也不是船長,船長看起來淳樸多了。
遊船慢慢離開陸地,遠離碼頭,看到山頂的蘇雷曼清真寺、後面的藍色清真寺,映著夕色,尖塔根根分明,專屬於伊斯坦堡的異國景緻,伴隨清真寺幽幽傳來的呢喃誦經廣播。
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峽,先看到兩艘應該是麗星郵輪等級的海上旅館,很多人都在窗邊看海,揮揮手之類的。
海邊一棟棟建築物,串珠般點綴海岸線,依序是現代博物館(Istanbul Museum of Modern art)、 四季酒店( Four Season Hotel)、多瑪巴哈切宮(Dolmabahçe Palace)、 Çiragan Palace、 Ortaköy Mosque、Küçüksu Palace 、Berylerbeyl Palace。各有各的故事,沒有導覽的情況下,也只能自己看著導覽自己說故事。其中多瑪巴哈切宮還是借錢蓋完的,當旅館帥哥導覽先生說的時候,我都笑了-每段帝國王朝的末段總有些可笑的堅持(挑眉)。
同船的大陸人照相過分認真了。
心中OS :有這麼嗨啊~(笑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