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 to my blog, hope you enjoy reading
RSS

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聖谷觀光團(3)失落的馬丘比丘



清晨五點第一班出發到馬丘比丘的巴士並不那麼容易排到,多少人為這遺世獨立的日出,努力早起呢!(揉眼)

拿著旅館的早餐餐盒,天色未明我們也衝去巴士站排隊,果然是大排長龍,票亭都還沒有開賣!從熱水鎮到馬丘比丘約九公里,也有人選擇走路上下山,大部份的人則是坐巴士。先購票坐巴士上山去(來回同時購買較便宜)。

1911年的7月24日,美國歷史學者海勒姆·賓厄姆三世 (Hiram Bingham III) 讓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馬丘比丘。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帶到馬丘比丘。這位受爭議的探險家/考古學家在這裡完成了一份該地區的考古學報告。賓漢想出了「失落的印加城市」這個吸引人的名字,並用作他第一本書的書名。從此,馬丘比丘廣為人知,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文物,被運回耶魯大學,最近才有部分文物歸還。(網路資料)


馬丘比丘(Machu Picchu)一般認為偉大的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(Pachacuti,上圖是熱水鎮的紀念碑)於1440年左右建立,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祕魯時都有人居住。考古學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,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。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,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。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,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時就更少了。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。(網路資料)

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,而山的最高峰Huayna Picchu(瓦納比丘,圖片中的小山)代表他的鼻子。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,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,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,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。1913年,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,這處遺址也更受到關注。2003年有大約四十萬人參觀馬丘比丘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。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,遺址的偏僻會給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。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,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。(網路資料)

由於觀光人潮眾多,為保存身為金雞母的古蹟,秘魯官方售票網站有限制每日參觀人數,尤其Huayna Picchu的參觀只有四百位名額(上午兩場,各兩百名)。馬丘比丘的入口處有餐廳、博物館以及廁所(需付費s/1),古蹟裡面沒有現代商店。可多次進出大門,請攜帶票根,並記得跟出口人員索取手背蓋章。跟著人潮進入馬丘比丘的遺跡城市巷弄中,難免興奮停留拍照。我們是購票七點開始登Huayna Picchu的團,還是抓緊腳步,跟著指標前往Huayna Picchu的入口吧!跟著指示往右手邊的尖山走去,看到一片很大的石板,後面很多人也跟我們一樣等待閘門開啟。

除了秀出門票,還要在入口處簽名,離去也要簽名,表示沒有人困在裡面。全程兩個小時以內會走完,所以早上排兩場。

石板在此是公共藝術的概念,與Huayna Picchu相仿的造型當作門牌。古印加人沒有文字的情況下,依舊注重表達。

遊客陸續進入,腳步輕巧。馬丘比丘比庫斯科還低,較不用擔心高山症的發作,但還是要放緩腳步,小心不要跌落山谷(怎麼每個地方都看起來這麼高)。隨著腳步越發高聳的景觀,直到轉角可看到整個馬丘比丘壯闊的全貌,不枉費我們這麼早起(頭暈)。

整個馬丘比丘的樣貌一覽無遺,不知道有沒有山坡地濫墾的問題?感覺上把整個山頭都佔據了。若是古代有霓虹燈,會被譽為百萬夜景嗎?

旁邊Z字型的路是我們巴士上山的路,如果走路上山似乎中間有階梯陡上。

Huayna Picchu的垂直高度變化很快,視覺上是從四面八方縮小,加上立足之點越來越小,
心情也越緊張,害怕一個出錯就會滑落山谷—輕微懼高症的我完全能認同同團有嚴重懼高症的女孩兒。

山頂是顆很大的石塊,頂端略有平台,幾個石塊堆跌,但不是所謂的三角點。

看到有人在石頭頂端蹦蹦跳跳,頂端的管理員也拉緊神經,大吹哨子警示。

越過平台下山要經過一個大斜面,旁邊有路,但我也不知道為何最後跟著同伴(我臉都綠了),從斜面慢慢溜滑梯溜下來的(管理員大吹哨子中)。

同時段參觀的哥倫比亞先生(中)以及巴西夫婦很照顧我們這群女生,不但幫我們照相,還指引我們如何下大石塊的斜面。(腿軟)

最後下山前經過印加人沿山勢建的小房子,才能找到下山的長長階梯。

可能我們速度很慢,管理員也跟我們一起下山,順便照顧了我們很有懼高症的女孩兒(感謝)。階梯也配合著地形,大約25x30平方公分大小,五十個台階走得小心,大家步步為營,旁邊還有像是梯田的東西(這麼高還要種田啊!)。


回到地球表面是如此令人心安(掩面)。離去前要記得簽名自己已經出來了,不然管理員會再衝進去找人吧?

回到出口處的餐廳,稍事休息,下午再繼續參觀馬丘比丘本體。

從Huayna Picchu看到馬丘比丘,可以清楚見到石屋羅列規矩的城鎮和大致上的分區。但房子大部分都是沒有屋頂的,應是爛掉了,有些是重建的屋頂,以及必備的梯田。

考古學家認為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:神聖區、南邊的通俗區(左)、祭司和貴族區(右)。

(太陽神殿外面的拴日石和像是指北針的東西)
在神聖區裡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因蒂的「拴日石」、「太陽廟」和「三窗之屋」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。


古蹟裡有陸續修復,但破壞的速度更快?

(後面是太陽廟)
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,這裡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;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,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。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。

(禿鷹之廟)

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,裡面的空間呈拱形,牆壁上還有雕刻。整個遺蹟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,包括廟宇、避難所、公園和居住區。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——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。

城鎮裡還有大量的水池,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,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。

(用水槽作為鏡子的設計)

(旅店門口)

(中央市場的廣場)

(石牆的野生小動物)
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: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,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,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,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。(網路資料)

注重農業的印加人,當然不忘在住宿區旁邊建立梯田。管理當局也很可愛地圈養羊駝,營造古代人畜一起生活的景象。前一天在Ollantaytambo鎮上有買些麵包當乾糧(考慮了馬丘比丘古蹟裡要玩一整天),這時派上用場了。


(玩得不亦樂乎的女孩兒)

現在想起來,我們也不知道羊駝會不會傳染MERS或是什麼的,同伴還大膽跟牠玩親親(囧)。

羊駝感覺上蠻膽小的,要不是為了麵包,大概不會親近我們。遠方的羊駝也只是看,不是那麼想靠近我們。飼養小動物活動結束,我們正式來知性逛古蹟。

某一位同伴的票較晚買,所以他沒有跟我去爬山,而是早上自己在古蹟亂闖,下午他變成我們的導遊了。

先帶我們看了馬丘比丘的地基,工法細膩難怪現代人驚奇。考古學家發現整個都市的建立很執著於工法,建了90年,有一半的時間是建造地基和排水系統,深謀遠慮地希望這個城市可以長久居住。(網路資料)

儘管如此,這個城市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就被遺棄,所有人都往更深山的地方撤離。西班牙人的入侵不只是武力,還帶了傳染病,例如天花,造成很多印加人滅亡,成為了西班牙成功征服阿茲特克印加帝國的主因之一-這就是所謂的生化武器啊!據說印加人最後都往的的喀喀湖(Titicaca)遷徙,那是距離庫斯科四百公里、海拔逼近四千公尺的地方,對於侵略者來說更難到達的安全樂土。

其中的貴族區比較靠近Huayna Picchu(瓦納比丘)。

清晨天候不佳,沒看到日出,本來是希望看個夕陽再回去,但傍晚對面山上開始飄雨,我們也只得趕緊下山。

回到跟平溪很像的熱水鎮上。

鎮如其名,熱水鎮是有熱水(溫泉)的,不少人會去那裡梳洗,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泡泡(請著泳衣)。溫泉在城鎮的北方,需要走一小段路。早上五點開到晚上九點半,費用s/10,有提供毛巾和泳衣租借。還蠻多網站說下午後就不是那麼乾淨,我們便打消念頭。

轉而飢腸轆轆地到餐廳報到。

烏魯班巴河谷涓流伴隨人生第一次的羊駝肉—是豬肉和羊肉混合的口感,還沒有羊騷味(最後再來寫吃吃喝喝好了)。

晚上九點半才搭到火車回到Ollantaytambo鎮的民宿。

馬丘比丘真是太值得一遊。(待續)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