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 to my blog, hope you enjoy reading
RSS

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

皇親國戚轉悠唄!(上)

古代的皇族不可能日日守著皇宮,雖然皇宮是正式機關,但也少不了偏宮。就像路易十四可以天天到凡爾賽宮的後山打獵,紫禁城的皇族也是有空就會出來透透氣,雍正夏天總是要去圓明園避暑,或是乾隆有事沒事從什剎海出發坐船下個江南。不安於室的貴族們,把北京建造成他們的樂園,凡舉北京城裡的天壇地壇景山公園北海公園、什剎海,乃至稍有距離可以避暑的圓明園和避八國聯軍的頤和園,都是充滿功能性和娛樂性質的設施。

天壇和地壇是拿來拜天祭祖,祈求國泰民安,江山社稷永保安康。世事多變,再怎麼祈求,最後也是回歸人民,成為人民的公園。

去天壇的時候,由於遇上不常見的北京大雪(懷疑我真是雪女),家家戶戶都帶著孩子和堆雪器材各顯神通,除了常見的鏟子,我還看到有人拿著疑似菜刀的東西在堆砌-也未免太認真。(不知把雪人的性別標出是哪一招,或是非洲來的?)


不常見的雪景也把中國味濃厚的天壇公園妝點了些許西洋味,V姐直說好像紐約的中央公園。建議從天壇的南門進入,再從北門出來,再前往前門大街覓食。傻傻地從東門進去,從南門出來,就會像我們一樣,在北京街頭閒晃半小時只為尋找地鐵站(計程車司機都說在休息呢!)。
我們先逛了祈年殿。

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,不用大梁和長檁,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。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,數目排列切合天象:中央4根龍柱高19.2米、直徑1.2米,象徵四季,中圈12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,外層12根巨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,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,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徵二十八宿。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,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,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,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(維基百科)。但我心裡想的都是,古代工匠真是忍辱負重啊!

又去了皇穹宇和圜丘,在冰雪相間的大理石地板走路,真是太刺激了(囧)。

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,始建於明嘉靖九年(1530年)。壇平面呈圓形,共分三層,皆設漢白玉欄板。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,乾隆十四年(1749年)重建後,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。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雲龍紋,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,用於壇面排水。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,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,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,形成顯著的回音。(維基百科

站在天心石上說話,確有奇妙的共鳴和迴音,大家都認真的試了一下。不知道這樣祭天,老天爺聽得更清楚嗎?早知道就在上面祈禱了...

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,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。同樣建於明嘉靖九年,後乾隆十七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,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,象徵青天。大殿由八根金柱和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,構造精巧。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,供奉「皇天上帝」牌位,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。正殿東西各有配殿,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。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,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,周圍均設石護欄。(維基百科

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,內側牆壁由磨磚對縫砌成,弧度規則,牆面平整光潔,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,而且回音悠長,故稱「回音壁」。另外,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,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。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,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一聲;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兩聲;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三聲。(維基百科)回音壁的部份,沒有體驗到有點可惜,可是也沒看到有人在試。

天壇算是北京的超級地標,去798藝術區的時候,看到影像藝術玩味天壇,深覺自己是凡人,只想到天壇頂天立地的壯闊,沒想過要怎麼處理甚至表達任何意念。

友人最後一天帶我們去逛了798藝術區,沒這麼逛過藝廊,有點像劉姥姥一樣(羞)。

(跟下篇的圓明園剛好來個對照)

(精緻的油畫)



(金髮碧眼的老外會喜歡的銅雕裝置藝術)
798藝術區有點像是台北的寶藏巖或是高雄的駁二,但藝廊更為百家爭鳴,熱烈奔放,雖友人覺得比起前兩年都變味了,商業氣息過重。但藝廊本身就是販賣藝術作品,沒有商業氣息,我也不知道畫家要拿什麼吃飯(感嘆)。

(街景也好像油畫)

除了798的街景細緻,藝廊一間一間逛也挺好玩。
其中亞洲藝術中心在台北也有分部。

大陸的畫家真的都有兩把刷子(應該是好幾把),都好厲害。

0 意見: